际华新闻-凯发k8一触即发

责任 在服务国防和社会中彰显 ——新兴际华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作者: 际华3521公司 董良平
发布时间: 2018-03-20
       2015年2月,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7年11月,经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复查合格,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7年6月,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编撰,《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筑梦家园——中央企业全国文明单位风采录》一书,收录了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文明创建工作的经验做法。
 
责任  在服务国防和社会中彰显
——新兴际华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成立于1941年8月1日,隶属新四军四师。公司自诞生之日起,三代军需职工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平建设、改革开放的洗礼,在国庆大阅兵、全军换装、军队演习等服务保障上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历次抗洪救灾、抗震救灾、抗风救灾中彰显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公司连续10年获得南京市、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2015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服务国防建设,体现高度政治责任
       公司长期以来以服务国防建设为己任,在完成军品招标计划、军队演习、军品研发三个方面,以优质服务体现高度政治责任。
       一、联动机制保军供,践行“姓军为兵”宗旨
       面对军品质量要求高、生产周期短、品种批次多的实际,公司一是建立完善了供、产、销、运联动机制,由总经理亲自挂帅,每周召开专题联动会议,同步落实原材料质量和供应时间,落实生产过程的计划和质量管控,落实与军方的沟通对接,落实产品发运渠道,展现了高效有序的军品服务保障体系。二是建立完善以目标体系、责任体系、跟踪体系、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逐次推进的“五个”创新机制,做到各个层级目标明确具体、责任分解落实、跟踪把握进度、评价发现问题、考核奖惩兑现,形成军品服务保障流程闭环。2014年、2015年公司承接军品订单涉及40多个品种、近百个批次,因为联动机制和“五个体系”的作用发挥,各项军品限期任务圆满完成,得到了军方的称赞。
       二、召之即来保军演,体现“特别能战”意志
       服务军队、贵在坚持,也贵在突然。公司在长年服务军队、生产供应常规军品的同时,面对一次次军演,紧急研制生产军品,不管是小批量还是单件,都能确保军演任务的圆满完成。2012年,某部队军演时需要一种战地临时医务帐篷。公司在接到军方的求购电话后,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和职工研发生产了一种战地医用救护帐篷,并在规定的限期内送到军演现场。2013年冬天,某部队在军演中,军队首长见随车参加军演的士兵露宿街头,立即指令军方研究所快速研制一种随车帐篷,确保战士能够睡个好觉。公司接到这项紧急任务后,在没有样品和技术参数的情况下,组织技术人员连夜查阅资料、进行小样试验,在第二天征得军方同意后投入生产,一个星期内生产了50顶,确保了军演任务的完成。
       三、精诚合作保科研,搭建“试验基地”平台
       公司在长年服务军队后勤和军演的同时,积极主动搭建研制平台,先后与军方装备、军需、交通、通信等十多家科研院所合作,搭建平台,提供科研试验服务。
       2012年的冬天,为了确保某型枪械携行装具科研任务的完成,公司三名技术人员在某部队试验场,冒着零下38度的低温,指导帮助部队官兵拆装产品。10天的寒区试验,每天要进行8个小时。有时根据试验需要,还要冒着零下38度的寒冷在夜里试验。2014年7月,火炉南京烈日炎炎、暑气逼人,远在3000多公里的青海玉珠峰仿佛还是隆冬;不到沿海氧气70%的空气让公司三名技术人员气喘吁吁,身如裹铅。为了某型反坦克火箭携行装具的试验,他们跟随士兵身着棉大衣,克服缺氧的困难,在冰冷、荒芜的山凹里跟随士兵进行高原试验。在一次次的试验中,公司派出的技术人员和职工以顽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责任感,确保了各个科研项目的完成。
       面对自然灾害,彰显高度的社会责任
       公司在服务保障国防建设的同时,承担着国企这个“共和国长子”的责任,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阜宁风灾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职工加班加点,不计报酬突击生产救灾帐篷支援灾区军民,彰显出高度的社会责任。
       一、迅速出击:灾情就是无声的命令
       无论是公司领导,还是普通职工,长年以来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式或工作方式——只要国家发生了自然灾害,第一时间关注灾区,并时刻准备投入突击生产。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公司接到成都军区支援地震灾区的命令后,迅速组织职工投入到装卸帐篷的突击战中,在不到两个小时时间里,将400顶军用帐篷装车发往灾区。当晚21:00,公司又紧急支援200顶军用帐篷空运至灾区。公司职工面对大批救灾帐篷的生产任务,每天坚持工作14到16个小时,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特别是在突击灾区急需的“手术帐篷”时,公司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职工连续加班48个小时,坚决打赢这场硬战、苦战。中央电视台、江苏和南京电视台、《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新华日报》等十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二、服务客户:行动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公司的营销理念中,用户至上不仅仅写在合同里,悬挂在广场上,更重要更现实的是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并以此成为公司赢得市场的一种竞争力。
       2014年元旦的早晨,内蒙古西乌金山发电厂打来急电,发电机内除尘设备出现问题,无法开工,周边百姓将在严寒中度过一个新年。接到电话后,公司技术员阳建军当天就赶到大雪覆盖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踏着十几公分的深雪走进电厂、走进高炉,在空旷的室外,冒着零下30度低温爬上20多米高的除尘箱体,仔细分析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使火红的炉火在冰天雪地的草原上再次燃起,让温暖和光明再次走进千家万户。
       三、不计得失,救灾就是最急的生产任务
       长期以来,公司倡导并践行“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企业社会责任,在大难面前放弃订单、不计利润,确保救灾物资生产,无私支援灾区军民。
       在历次抗洪抗震救灾中,公司将服务社会、服务灾区突击生产救灾物资视为最大、最急的生产任务。面对大批量、超常规的突击生产,一是主动及时向其他客户讲明缘由,征得同意后,推迟交货日期。二是面对省委省政府立下的日产500顶救灾帐篷的军令状后,公司想方设法扩大产能,将所有缝纫生产线全部投入救灾帐篷生产,同时,整合生产资源,联合集团所属8家企业,超常规组织协调并肩作战。三是在救灾帐篷市场价格和利润成本成倍翻番的情况下,公司以服务灾区为最大的社会责任,下死命令,确保了每顶救灾帐篷原价格发往灾区。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1/18 14:55:5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