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华新闻-凯发k8一触即发

热血铸就军工魂 ——党员夏桂成押运救灾帐篷的故事
作者: 际华3521公司 董良平
发布时间: 2017-08-23
       2017年8月12日,南京际华3521公司党员夏桂成通过微信从远在1800公里的九寨沟漳扎镇灾区发回照片。照片清晰地显示,公司驰援的720顶军用帐篷和600张行军床安全抵达灾区。这是夏桂成近十年来第三次押运救灾帐篷去灾区。一时间,群里点赞不断,彰显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军工魂。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公司全体干部情系灾区,舍小家为大家,连夜加班加点突击生产帐篷,驰援玉树灾区。5月14日凌晨0:30分,夏桂成接到通知连夜赶到公司,当得知要押运108顶救灾帐篷到汶川灾区后,夏桂成只是向家里报告了一声,就带着面包和水,随手抓了一件工作服和两位司机出发了。一路上,夏桂成既感受到此行的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早一分钟到,上千人就能早一分钟进帐篷落脚。在48个小时的行程中,夏桂成两天两夜都困在驾驶室内,困了就眯一会儿。帐篷送到指定地点后,因时间紧迫,他立即乘飞机赶回南京,继续第二批帐篷的押运。两天两夜,夏桂成没有洗过澡,在回南京的飞机上,空姐递上一条毛巾,他轻轻擦了一下就变成黑抹布了,他难为情地将毛巾偷偷藏了起来。在当晚的电视上,夏桂成一眼认出了自己公司生产的帐篷,一把拉着爱人的手,“快看、快看,那是我们际华3521的帐篷。”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公司在4月15日晚11时接到集团的指令后,立即组织人员回公司紧急装运200顶军用帐篷。夏桂成听到指令后,做到召之即来,半个小时后回到了公司,欣然接受了押运200顶军用帐篷去青海玉树的任务。青海玉树州平均海拔4000米,最高点6621米。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虽说已是阳春三月,江南已是花红柳绿,可青藏高原依旧是一片高寒。夏桂成坐在驾驶室里,望着覆盖着白雪的戈壁,冷得直发抖。高原缺氧,令他头昏沉沉的,大口大口地喘气。但是,他毅然地坚持着,直到200顶帐篷送到玉树州政府所在地洁古镇。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8月10日凌晨12点半,55岁的夏桂成从梦中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唤起;市场部领导通知他立即赶到公司向九寨沟连夜发运帐篷等救灾物资,并做好随车押运准备。夏桂成放下手机,感到这是党组织对自己的信任,是交给自己的特殊任务呀!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有过向灾区押运帐篷经验的“老同志”,在这紧急时刻怎么能缩在家里呢?于是,他说服了母亲和妻子,带上洗漱用品和换洗衣服,披着月光毅然离开了家门直奔公司。
       赶到公司后,夏桂成借着灯光立即与市场部的同事们清点了帐篷数量和各种配件,又跟着搬运工们一道将位于两个仓库的重达70多顿的帐篷装上货车。第一批次的2辆货车于凌晨5点出发,大二批次的2辆货车于下午3点装完。夏桂成在随车驶出公司大门时,对送行的公司党委书记说:“保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虽说如今走九寨沟再也不是李白笔下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一路逆行而上,奔驰在夜色笼罩下的盘山公路、悬崖之下,尤其还有面对不断的余震,此行绝非轻松,而是悲壮。
       从南京到合肥,从信阳赶十堰,过安康奔汉中,经广元过陇南,出文县达九寨,一路艰辛,车不停转。吃饭,在服务区解决,没有服务区,面包将就。困了,驾驶室里睡2小时,继续上路。为了确保货车的动力,驾驶室里没有开空调,近40个小时没有洗澡、没有换衣服。最让夏桂成心存余悸的是文县到九寨沟那段不足40公里的盘山路,足足行驶了6个多小时。车顶是危耸的悬崖,轮下是湍急的江水,每当会车时,总让他心惊胆战。特别是高楼山的12道拐,每一拐,都让心跳到嗓子眼。8月6日的暴洪冲下的石块还栏在路上,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绕开;余震虽说不强烈,但可能会随时震落石块砸下来,让人时刻提心吊胆……
       8月12日凌晨5点,夏桂成连同押运的720顶军用帐篷和600张行军床终于驶进了九寨沟县城。在招待所洗漱和吃过早饭后,夏桂成顾不上休息,按照指挥部的指令将帐篷送到漳扎镇灾区,并手把手地指导军民架设帐篷。当一顶顶军绿色的帐篷在小镇路边撑起后,爬过山巅的阳光给帐篷又镀上了一层爱的金光。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1/18 14:56:03
网站地图